煙草對健康的危害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近日,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召開“多措并舉 共建無煙文化”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針對我國及全球煙草控制情況進行分享。與會專家認為,作為世界第一大煙草生產和消費國,我國亟待通過加速控煙立法、提高煙草稅等多種舉措,來控制和減少煙草使用,創建無煙社會。
吸煙究竟如何影響健康、會產生哪些后果?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疾控控煙辦公室前主任姜垣介紹,一篇今年11月份在《柳葉刀》雜志發布的對中國部分地區的追蹤研究顯示,中國人有56種疾病都與吸煙相關,其中男性疾病是50種,女性疾病是24種,以心血管病為例,每天吸煙一包以上的人得病概率增加了6倍。不只是煙民自身,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下的人也會因“被動吸煙”危害健康。數據顯示,每年全球因煙草相關疾病死亡者高達870萬。
姜垣介紹,世衛組織《2021年全球煙草流行報告》中預測,到2025年,全球成年人吸煙率大約是20%。而我國的數據則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且差距越來越大——從2010年相差1.4個百分點發展到2020年相差3.5個百分點。從癌癥死亡情況來看,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因癌癥死亡人數卻占到全球三分之一,這與居高不下的吸煙率密切相關。
姜垣提到另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就是老齡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其與煙草使用相疊加,將造成因癌癥導致的超額死亡。“研究顯示,中國3億吸煙者正在消耗全世界40%的卷煙,急需迅速行動遏制煙草導致的癌癥死亡之潮。”姜垣說。
控煙,立法是基本保障。世衛組織《2021年全球煙草流行報告》顯示,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有禁煙法律的公共場所減少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住院人數,并降低了吸煙相關疾病的死亡。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國家已制定全面的無煙立法。在我國雖然尚無全國層面控煙立法,但不少省市早已實施公共場所禁煙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并取得了不錯成效。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控煙與行為干預部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陳德介紹了香港成功控煙的經驗。香港自上世紀80年代初實施包括立法、稅收、嚴格執法、公眾教育、提供戒煙服務等一系列控煙措施,經過40年努力,其吸煙率由1982年的23.3%降到2022年的9.5%。而在上海,公共場所禁煙條例實施十余年來,成人吸煙率從2010年的26.9%,下降到2021年的19.4%,效果顯著。嚴格控煙帶來的主要益處就是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陳德介紹,香港男性人均壽命是83.4歲,女性是87.7歲,近年來成為全世界人均期望壽命最高的地區,這與其控煙成效密不可分,也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
目前,提高煙草稅被認為是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一項措施。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鄭榕所做的政策模擬研究顯示,如果僅僅依賴非價格措施,那么到2030年,我國成人吸煙率最低可降至22.15%,但無法達到讓成人吸煙率低于20%的目標。“這就意味著,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采用稅收和價格的措施。”鄭榕說。
要達到相關目標,我國的相關稅收和價格水平要達到什么程度?鄭榕介紹,按照相關假設,到2030年,我國煙草價格大概要達到平均每包59元的水平,才能夠實現2030年的控煙目標。而目前,我國平均煙價大約是18塊錢,任務還非常艱巨。
談及減少煙草使用,社會上常會出現“煙草行業是納稅大戶”的聲音。對此,鄭榕認為,客觀來說煙草行業確實貢獻了很多稅收,但同時也要考慮煙草使用所產生的疾病負擔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2016年的數據顯示,煙草使用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成本已經達到1.4萬億。以2021年煙草行業所貢獻的1.2萬億稅收而言,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遠遠超過了它的稅收貢獻。“關于煙草使用要算一筆大賬,不能僅僅算它眼前帶來多少收益,而不去看它長遠的經濟損失。”鄭榕說。